日期:2025-07-16 21:39:56
钰龙的A39&D39解码耳放分体式套装我已经合体玩了两个月的时间,一直作为我的副系统,事实上我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都在使用钰龙的产品做台式主力,从把DA1作为主力解码器&前级,再到把PA1当做唱放&前级来串联起我的黑胶与数字系统,也一直在关注龙哥自身作为一个HIFI爱好者的动向,这两年沉迷黑胶系统与网播系统的他也已经在数字串流与模拟调味上积累了很深的功底,但因为我自己并不算是一个重度的网播用户,所以本文不会有钰龙DP1网络数字界面的内容,而且对于轻度网播用户来说,D39本身也是一个网络流媒体解码器、并且自身的数字界面很优秀,虽然在声音处理上不如DP1来的那么纯粹,但在功能上其实是可以Cover掉DP1的需求的。
在开始撰文之前,我纠结过是把D39和A39作为两个独立的产品来写,还是说在声音层面主要围绕他们合体后的表现来描绘,但是在完成开箱以后我打消了这个疑虑,并且在独立听过两个设备的声音后也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我比较推荐把这套设备看作一个整体,如果非要推荐其中的哪一款的话,我可能会更倾向于A39(九段老师更喜欢D39,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移步他的文章看看他的观点),因为钰龙的设备一直有着“买前级送机器”的说法,对于耳机和音箱系统双修的用户来说,钰龙家族的设备 一直是力荐的,尤其是对于小尺寸监听箱用户而言,A39对声音乐感的修饰与整体的素质表现都可以媲美很多高价位的进口前级。
展开剩余90%钰龙另一个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地方在于,但凡在包装内提供了的线材配件都是龙哥精挑细选过的,而且并不是单纯的看用料和结构,而是会进一步根据声音为基准来用耳朵测试,之前钰龙附赠的那根蓝色插头的USB Type-B线材一直广受好评,声音干净顺滑、中频部分非常扎实,在阿修罗之后钰龙也会附赠一根发烧网线,而这次在A39的包装里更是附赠了一对XLR,我个人对这根线也无法用以声论价的方式来衡量价格,因为信号线这个领域本身也水深、尤其是在低端领域里,这对线唯一遗憾的地方是长度稍微短了点,但声音是非常模拟的走向,密度不高、听感非常的轻盈流畅,而且声场与透明度都很好,不是那种暗暗脏脏的模拟味,而是比较蓬松醇厚细腻的路子,某种意义上对D39和A39的密度、线条感是有一定压制的,手里有一些线材储备的我也建议可以尝试压榨一下这套东西的素质潜力,在类似于万隆NEGT系列这种高素质信号线的加持下可以获得更加硬朗的声音框架与非常澎湃的动态爆发力,除了1266和初代Sus以外的这种低敏平板再力道上还差点意思以外,单说声音质感与审美高度来说完全是不逊于自家DA1+PA1的组合的,如果说你手持的耳机本身潜力没那么高、并且对前级的需求占比也很高,我这个减少党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推荐“39组合”,省下的钱还可以买副旗舰级的耳机或者换对喇叭。
聊声音之前,先介绍下机器的概况。
A39和D39的整体三围尺寸和阿修罗是完全一致的,属于比较中小型的桌面设备,D39作为解码器而言正面的部分比较简洁,旋钮主要用于操作菜单的选择。背面的输出是常规的一组XLR和RCA,数字输入包括同轴、光纤、USB、网口以及一个外部时钟输入口,其中USB的部分依然是传统的Type-B,我个人因为手里还持有过去这么多年屯的各种B口线、而且我是一个重度PCHIFI用户,所以对这个口还是比较习惯的,新生代的用户可能会更喜欢USB-C,这个就看个人使用习惯了,没有什么对错。此外,PCHIFI党大可以信赖钰龙的USB界面,结合现在非常成熟的ASIO/WASAPI驱动,在电脑设备上输出高质量的音频信号已经不再是难事。这里说一个小细节,虽然同样是小型设备,钰龙比很多友商人性化的一点在于,它背面的开关键和电源输入口有一定的距离,正好中间的部分用来放置保险丝,这样一来即便是去接驳一些插尾非常粗的美标电源线也不会挡着开关,但很多小型设备不在意这个细节,对第三方线材不太友好。
D39内置了双环牛线性电源,数字和模拟的电路各自是独立的,而且在网口、USB、时钟、PLL、音频驱动等部分都有额外的二次线性稳压电路。DAC芯片采用的是ESS家的旗舰9039Pro,支持同步模式,能够完全绕开它的内部ASRC,而ASRC这个东西指的是通过插值来消除抖动,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和失真表现,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坊间所传的ESS家芯片“数码声重、音色发硬”的来源之一,钰龙其实目前对9039Pro的调教已经是非常纯熟的,它在整体的解码环节纯粹就是钰龙任意摆布的一个NPC,俨然已经被调教的服服帖帖的。
D39搭载了钰龙的七代 JIC 处理器为基础的数字音频界面,相比阿修罗已经又升了一级,USB部分和网口均支持PCM768和DSD1024。USB 界面是使用自研 FPGA+ULPI架构,运行在纯硬件模式下,相比于传统 USB界面(依赖软件运行的模块),速度更快,响应更迅速。低噪声晶振作为主时钟同步输出数字音频,减少音频数据协议的转换带来的声音劣化。网络输入可支持 Airplay2、DLNA、Squeezelite、Roon Bridge、HQ Naa、Daphile、LMS、Spotify 等常见串流播放方式盒马配资,它在CPU的部分采用了专门为音频开发的一个双核系统,运行精简Linux系统并结合自研的的高效代码,各种功能集成于 CPU+FPGA 内运行,网络串流播放所使用CPU的Slave l2S接口传输品质会高于USB和普通I2S。出于篇幅原因,本文对它的网播功能部分不会再做额外的叙述。
耳放部分作为一样的设计语言,基本上通过接口布置就能够了解它所有的拓展功能,并且作为一台可以作为独立前级来使用设备,除了接收解码过来的信号输入以外,也自然是配备了一组RCA和XLR的输出,正面的三个耳机口与电位器也圆形也呈现近似一条直线的排布,强迫症应该看着会挺舒服的。
比起解码部分的一些复杂且相对抽象的数字信号处理原理,A39的一些堆料则是普通发烧友更能看得着的,尤其是这个价值不菲的50W英国箭猪环牛提供了充沛的输出动力源,并且放大部分采用全分立元件,16只中功率管组成四路恒流甲类放大单元,最大功率输出6W,并且失真可达到0.0002%,虽然功率储备并不能够直接决定耳放/前级的性能,但A39的很多设计给我的感觉是冲着更强的控制力与细腻度去设计的、而非单纯的求爆发力或者声音的能量感,前级的部分也使用的是失真更小的低增益放大,在驱动音箱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极为温婉平滑的能量输出、是非常平稳且线性的感觉。虽然售价贵出一万多块的PA1的所达到的8W输出功率看似并没有高出多少,但二者所呈现的驱动上限还是有本质性差异的,只是这一点我前文也提过,A39给人的感觉是能量感更倾向于“储备”,是在积蓄内力的感觉,而PA1更像是传统的外家拳,一招一式都更为迅猛凌厉,甚至也能把很多旗舰级的低敏平板推到非常活泼轻快的程度,而A39则会显得稍稍内敛一些,我认为从硬件设计上它完全有能力去把声音的动态张力、两端延展再释放一些,但那样有可能会让声音变得更粗糙、不耐听一些,所以我觉得钰龙在调音的时候是做到了A39的适度内敛的,在驱动初代Sus或者Abyss Dianna TC的时候,它明显比PA1在声场、极低频的延展与大动态上要弱一截,但单说器乐的那种松弛感、人声细腻度的呈现,和PA1是接近平级的,而且可以放心地开到非常高的声压也依然平顺温和。
电位器的处理也是A39身上的一大亮点,它使用的是 CPU+FPGA IO 扩展,高速驱动闭锁继电器和 R2R 电阻网络组成的音量电位器继电器导通时闭环锁定,不需要通电,无电磁干扰,R2R 网络让信号衰减过程中降低损失,做到纯净的音量切换,这个部分的设计难度与堆料成本还是相当高的,印象中暂时没有在同价位看到同级别的电位器水准。
以上,D39与A39的很多技术细节都是我在官方内容里进行的提炼与总结,感兴趣的可以移步详情页做进一步的查看,钰龙所使用的一些技术原理基本上都是明牌给烧友看的、而且内容通俗易懂、干货颇多,常常会用一页的文字一口气给你讲清楚所有的技术要点。
合体以后的形态,钰龙自身配备的虎爪型避震机脚不仅稳定、也不会划伤机壳,非常适合各种叠叠乐的形态,而且从阿修罗这代开始,钰龙也用上了可以彩色显示的液晶面板,能够显示动态频谱,复古VU 表头等等,不知道未来的某天会不会进化到串流播放时能显示封面啥的,可以期待一下。值得一提的是,A39这次加入了高低阻抗的适配功能,对耳塞/头戴或者一些高低阻耳机多修的用户会更加友好。
虽然平时用的时候,这套设备并不在我的主力系统里服役,但是撰文期间也还是在我的满血系统上做过一些搭配,电源是欧亚德MTS6,转盘包括双木三林的T2、以及PC用AQ的Coffee USB线输出到D39,给A39接过Technics 1500C+PA1的模拟系统和Hibiki的SDS签名版,也给D39接过Chord Alto和Allnic HPA-5000XL,电源线和信号线也试过万隆、晶彩、高芬、范登豪等等,对声音的描述会取一个多种搭配下的概括值,但出于不同电源环境、数字转盘、信号线的差异,最终的声音以你自己亲身描述到的为准,观点仅供参考。
D39和A39如果单独拆开来去听的话其实声音的风格处理是近似的,都是中性微暖、精致且宽松的路子,结像部分的表达非常清晰但完全不以锐利的方式呈现高频的线条感。但很多时候我们讲搭配会呈现互补或者叠加态,D39和A39组合起来的时候声音风格却好像不属于其中的一类,就好像二者在音乐元素中发挥着互不冲突的力量一样,合体后依然可以适用一样的结论,我知道各位看客能预料到我会说出“1+1>2”这种营销式的结论,但这里钰龙实现的难点与痛点在于,D39、A39、以及“39西装”,三个产品都并非那种中性监听声、但都可以在不同的搭配中保持自己的风格,比如我们刻板印象中暖声+冷声=中性=互补,这个是比较常规的搭配,而暖+暖或者冷+冷有时候会呈现出不和谐的叠加态,在D39和A39上是不成立的,所以本文对声音的一些结论可以同时套用在D39/A39的单机与组合状态上。
在推力的表现上,我脑海里的关键词是“从容”,推得开的很从容、推不开的也依然从容,在应对一些常规的动圈头戴时算是39组合的舒适区,它可以轻轻松松呈现出极为规整的声场、尤其是纵深在Z轴的表现非常优秀,可以轻松捕捉到一些Live型录音曲目的那种声浪向正前方铺开的感觉,甚至因为横向声场不过分凸出的原因,它声场的那种“球状”感比PA1和DA1还要来的明显一些,但并非那种一耳朵开阔且发散的声场,相对而言是比较还原录音原貌的表达方式,动态的爆发力以一个非常稳重的方式所呈现,在那种瞬时大声压下,39组合的声音不会像DA1/PA1那样有那么明显的权威感、气势感,高频的音色能收的住、非常平顺且上扬,但对声音的亮度没有什么增益感,但是下盘的气势是不遑多让的,低频的力道很霸道、而且有着极为自然的低频残响呈现,它干净的声底之下是保留了正常空间混响的、结像有一定的肉感、但不肥硕也不过分凝练。推初代Sus、或者ISVARNA这种混合单元平板(这个型号官方在宣传的时候非常侧重易驱动性,但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上台的)时,它的横向空间感、极低频、密度表现确实不如满血版PA1+同级别解码的表现,但不会发薄、也不会刺激,略带疲软却依然有一定的起伏感呈现,是那种可以安安心心听完一首口水歌的程度,在我听过的很多“推不满”的案例里,这套不仅呈现出来的听感非常自然舒适,也能够应付大部分的亚洲系流行与小编制、室内乐的演绎。
中性微暖的音色是我个人心目中的一个万金油声底,既不会成为一个过于忠于原味的监听工具、对音色的渲染也是适度有序的,所谓的这个微暖,就好比清晰结像中缺少的那份锐度、人声细节中多出来的一点毛茸茸的质感、宽大的声场呈现下还有一些混响的外扩感,这些细节的部分呈现了39套装的那种“微暖”,但我能理解会有人把它形容为是偏素质的机型,因为如果和不带240W电源的DA1、PA1、以及DA11等机型去比的话,39套装的声音在结像的形体感上会更精致一些、没有那么的丰满,中频的醇厚度不算多高,但会比阿修罗的音色来的更轻盈宽松一些,高频没有阿修罗的那种略带数码味的光泽与棱角感,也没有那么明快的瞬态、以及毫无delay感的“高精度”高频器乐表达,钰龙在详情页里提到他们还是“基于黑胶音色的模拟系统”做的调音,但模拟味、黑胶味本身有很多种呈现形式,39套装并非那种颗粒感很强、人声磁性凸出、高频发暗的模拟味,而是在宏观音色上做到了好的模拟系统的轻盈感、耐听感与柔顺感,像LCD5这种超高密度的平板头戴,在39套装下的表现也是温婉的、人声的那种“美式热情”有所压制,人声喉音里的那种粗颗粒感变成了细颗粒感,女声多了一分甜度,但这里并不代表它推LCD5就会疲软、削醇厚度,只是在声音气质上会把LCD5原本的个性有所改良。
在驱动和声力巴洛克这种能够胜任严肃性古典的头戴时,39套装表现的调音修养是不虚自家DA1+PA1的表现的,不仅是调音、素质也同理,毕竟巴洛克本身不是一个多么难推、吃潜力的东西,但它非常吃低频的控制力和对器乐音色的细腻感表达,中频厚但层次感得清晰分明、音色不能死板,而且巴洛克时期的古典乐比较忌讳低频部分多余的残响Delay处理,而39套装的强项就是结像的实体感、以及在保证氛围的前提下不提供额外把声底变“脏”的调音,这一点相比当年的天鹰座3和DA11来说是明显进化了的,甚至我都不需要额外更换素质流的XLR线,39套装都能够做到收放有度的力道控制和非常具象化的结像表达。
夸了这么多,如果要说声音短板、或者曲风上有什么不对付的点呢,我觉得是在声像的厚度上,D39和A39的声音结像和阿修罗的表达近似、但是比阿修罗要轻盈耐听一些,如果说你喜欢DA11、以及DA1不带电源的那种中频高醇厚度、而且人声相对贴近、下盘氛围较浓的风格,那39套装的声音会让你觉得“骨感”了一些,它个人觉得它更加适配一些本身具备一定中频厚度与骨架密实感的耳机,会让声音变得更加的鲜活、轻盈且耐听,而且对动态爆发力的表达更从容,同时它虽然不会刻意拉宽横向声场、但是对纵向的高度、深度的表达都是极为充沛的,可以媲美很多更高价位的产品。不过台式设备、或者说传统的音响设备厂家,是很少做绝对意义上的纯粹监听声、杂食声的,尤其是在分体式系统里,不然也就不会有英国声法国声瑞士声的百花齐放了,钰龙发展到现在早就是一个具备自主审美表达、并且调音的进化也能看到传承性的厂家。
A39的售价在6.8K,D39的售价在5.8左右盒马配资,搭售有一定的优惠,二者作为独立设备的性能也都是同价位的佼佼者,其中D39胜在对数字界面、网播串流的极致优化和对ESS家旗舰芯片的音色调教上,继承了完整的DP1功能在里面,而A39则更像是一个纯粹卷性能、素质的产品,用一台设备的钱同时获得一个推力巨大的甲类耳放与声音极为细腻的前级。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劝退试图玩分体系统的用户,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厂家的高性价比一体机正在蚕食这部分的市场,但最近拓品、歌诗德、钰龙等厂家对单体式小型纯解码/纯耳放的发力,让我看到了这个市场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就好像是一场时代的交替一般,也许过阵子大家又会回到那个全民玩分体系统的潮流中去,在那个时间到来之前,“39套装”目前可能是总价万元档位的官方西装里性价比最高、调音搭配也最成熟的一套。
发布于:江苏省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